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网站消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夏,钱志刚合作,创新开发了基因重组蜘蛛丝蛋白光刻胶通过优化重组蜘蛛丝的基因片段和分子量,结合基于百万电子的大规模模拟,实时控制电子在丝蛋白光刻胶中的穿透深度,停留位置和能量吸收峰,实现了分子级精度的真三维纳米功能器件的直接写入
据介绍,该技术的加工精度可达14 nm,接近天然丝蛋白的单分子尺寸,比以往技术高一个数量级蜘蛛丝蛋白优异的机械强度为复杂的三维纳米结构提供了关键支撑,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允许进一步功能化,实现可负载药物,可驱动,可降解的4D纳米功能器件,在智能仿生传感,药物输送纳米机器人,类器官芯片等研究领域具有明确的应用前景
IT之家了解到,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21年8月26日在《自然通讯》发布。
至此,胡涛团队基本完成了包括2Damp在内的一整套丝蛋白二维,三维微纳加工系统的建立,三维电子束光刻,2.5D离子束光刻,2D紫外光刻,2D近场光刻和2Damp3D软光刻,2安培,3D纳米压印,2安培,覆盖纳米,微米到毫米,晶圆级的3D自组装和2D喷墨打印,实现了丝蛋白从传统纺织材料到医用材料再到集成电路和传感器材料的转变。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