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渐冻人抗争了近5年后,6月15日,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电子人彼得·斯科特·摩根的生命被定格在了64岁2017年11月,彼得被诊断出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渐冻症被世卫组织列为五大绝症之一其发病率不高,但仍无法治愈伴随着运动神经的退化,患者的行走,说话,吞咽,呼吸等功能会慢慢丧失,大多数患者在症状首次出现后的三到五年内死于呼吸衰竭
作为全球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彼得决定用现有的技术改造自己——用机械代替自己的部分器官在他看来,只要活着,有自由思考的能力,生命就有存在的意义
彼得的离开并不是结束很多人相信,他为人类开启了新的征程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这是一次围绕人类生活质量的科技探索,是一次科技为人服务的前沿实验
当人机融合的触角深入到生活本身,人们想知道:未来人类被困在身体里的意义如何定义人类进化还有新的可能吗如何理性认识生活的复杂性
一次史无前例的医学尝试
根据消息显示,为了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用现有技术改造彼得的第一步是在各种并发症出现之前,进行三重造口术,即胃造口术,膀胱造口术和结肠造口术,以满足可能逐渐丧失的食物和排泄物的需要。
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姚德忠告诉记者,在医学上,造口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三个手术本身并不难挑战在于将之前的独立操作结合起来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病人同时做这三种手术
彼得史无前例的手术面临诸多争议,核心问题是能否对未受伤的器官进行破坏性手术。
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医学伦理与法律部副主任刘瑞双表示,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是为人的整体健康服务的,手术只是一种手段通常情况下,对患者实施手术时应遵循不伤害,有益,公正,尊重等基本医学伦理原则
受访专家提醒,无伤害原则需要厘清伤害与伤害的关系在医疗实践中,伤害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大部分手术都会造成皮肤损伤不是,伤害主要是指在医疗服务中没有对患者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受益原则的核心是权衡手术的风险收益比如果手术的好处大于风险,医生有义务帮助病人
公正原则意味着医生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病人在稀缺医疗资源的配置上,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尊重的原则是充分尊重患者和受试者的自主权这意味着,是否接受某种治疗方案,是否参与某种医学实验,应该完全由患者或受试者自己决定,医生不能代替做出任何判断
公开资料显示,很多医生一开始都不同意给彼得做手术受访专家推测,医生的出发点可能主要是基于无伤害原则——一方面担心全身麻醉会阻碍呼吸,另一方面担心手术可能会导致病情发展更快最终,给彼得做手术的医生主要遵循了有利和尊重的原则
在刘瑞双看来,如果不做手术,彼得只能慢慢等死,生活质量会严重下降,对他来说可能更痛苦更重要的是,彼得作为一名科学家,思想先进,开放,对器官改造的利与弊一清二楚医生不仅尊重彼得的意愿,也维护病人的生命尊严
彼得的三重造口术耗时3小时40分钟关于手术的医学论文入选2019牛津年度医学案例报告,其前瞻性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彼得的手术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未来在没有其他替代方法的情况下,针对渐冻人患者的三联造口术可能会规范化
人类数字化转型技术任重道远。
在完成基本的物理改造后,彼得决定用智能机器来解决行动和交流等问题。
为了保持他的行动能力,科学家团队为他定制了一个高端轮椅,配备了电脑屏幕,可以通过眼球追踪技术控制电脑,然后控制轮椅帮助他站立,平躺和走动。
为了能够与外界交流,彼得依靠技术团队,留下了大量的语言和影像资料,创作了自己的3D影像他可以通过眼睛控制电脑,并通过他的3D化身与外界互动
2019年10月,彼得进行了最后一次手术——全喉切除术,以避免因无法控制喉咙的运动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唾液进入肺部这个月,医生原本估计了彼得的死亡时间
手术后,彼得完全失去了声音,但他可以通过储存在电脑中的合成声音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一个彼得2.0诞生了,它依靠大脑,眼睛,人工智能和各种电子设备与命运抗争多亏了科技的加持,彼得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子人
但是现实版的电子人和影视作品中科幻人物的全能有很大的区别据媒体报道,彼得在变身后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比如智能设备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意图,说一句话需要很长时间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郑良表示,这些细节表明,相关智能技术的应用仍存在瓶颈。
姚德忠说,彼得的身体机能在不断退化,技术学习和更新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身体的变化对于渐冻人患者来说,如何利用唯一的身体功能向机器传达正确的信号,是决定技术能否很好地为他们服务的关键就技术本身的发展而言,能否持续跟踪身体退化的过程并同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能否找到技术适应变化的规律,仍有待探索
郑良介绍,目前语音合成,虚拟化身等技术在娱乐和生活服务方面有很多应用场景,比如智能客服,虚拟偶像等相关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但是人体的数字化改造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场景,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思维表达和情感输出方面,技术难度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以脑机接口为例,姚德忠表示,未来这项技术将在脑损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重度抑郁,病态肥胖,睡眠质量低下等,但是这个技术估计会很好,很难实践因为大脑信号是不断变化的,很难收集到信号即使能准确提取信号,由于目前可获得的数据很少,也很难准确理解信号的含义,世界上成功的案例也不多
受访专家提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主要靠学习未来可以考虑增加样本量,鼓励更多的专家,患者甚至健全人参与到跟踪和学习人体运动和生理的变化规律中来当学习样本足够多,技术性能稳定时,技术可能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改善患者的生存状态
如何深度融合人机
作为机器人人的现实范例,彼得的自我改造为人机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潘说,自18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掀起了多次机器换人的高潮。
根据消息显示,在机器换人时代,伴随着自动化,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部分人力资源被替代,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机关系的对立可是,机器在取代一些传统工作的同时,也催生了许多新职业,如自动化培训师,数字化管理者,互联网营销人员等人机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会逐渐走向深度合作郑良说
尤其是伴随着深度学习技术将人工智能推向新阶段,再次深度改造人机关系,让机器人化的人类逐渐成为可能。
潘说,如果说传统的机器换人是机器介入人与人之间,那么机器—人就是机器介入人类生活本身所形成的后人类——cyber g。
郑良介绍,与目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和大规模数据训练的机器学习不同,下一步人机交互甚至融合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模拟人类的学习方式,但由于目前还无法准确还原人类的学习过程,且其中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机器学习的深度和准确度有限,另一个试图建立一个知识库,穷尽所有人类的知识,注入机器但由于数据量巨大,很难顺利调用各种数据
总的来说,人机融合还是在外围领域,比如给运动障碍患者换假肢对于更深层次的人机融合,国际上很少有成功的案例
在姚德忠看来,除了技术不够成熟,更重要的是人机融合还没有形成共识比如机器会不会取代人类,能在哪些方面取代人类,机器会不会有自己的意识,是否允许有意识等等
人机一体化的边界怎么划定。
彼得的生命已经结束,但他关于人机融合边界的讨论还在继续。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新一轮科技革命在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智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当人机融合的触角深入人类生活时,也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风险
受访专家表示,相关技术一旦投入使用,可能会伴伴随着不公平现象,比如是否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享受数字化转型的资源,以及转型后的人类在某些领域可能具有天然优势,更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等因此,人机一体化的相关制度规范必须领先于技术发展,以保障社会治理
梁在建议,定义人机融合的边界首先需要定义使用目的当人机结合用于治疗疾病和提高个体生活质量时,通常满足四个基本的医学伦理原则
姚德忠对此表示认同:对于一些罕见病群体来说,技术可能是他们获得新生的唯一渠道,我们应该为他们打开这扇门。
在使用人机融合增强物理功能时,专家建议设置更多的红线,并遵循根据使用场景的具体分析,风险可以知晓和控制的原则,即风险可控的增强技术可以适当发布,不可预知或难以控制的技术应严格限制。
郑良说,例如,很明显,在体育竞赛领域,人体不能被增强和改造,否则就与体育的公平目的背道而驰在教育领域,增强智能的技术可能造成不公,未来风险难以估计,需要限制类似场景的使用如果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在学习中摆脱重复性的操作,这种类型的人机一体化应用或许是可行的,但如何准确科学地划定界限,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
刘瑞双,郑良等说风险评估需要在整个人机结合过程中引入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机制伦理委员会的一般成员包括医生,伦理学家,社会学家,法律专家,社区成员和普通民众对于涉及重大社会利益的典型案件,甚至需要法院介入和相关行政机关审批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一个理想的超人,而是一个独特而自由的自己。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