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平和5月19日电 (张金川 叶秋云)18日,记者来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黄田村龙见楼,斑驳的墙体、古朴的院落、院内的三眼水井都在诉说土楼三百多年的兴衰荣辱。细细观赏,便能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楼中每户挂着的门牌十分“任性”。 黄田村溪坝10号紧挨着的是黄田村溪坝191号。据漳州市平和县黄田村村书记曾凤荣介绍,随着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小小的单元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人新建住宅。为了思念故居,方便故人寻找,往往会将新家的门牌号与故居门牌号替换。 龙见楼建于清康熙二十年,也就是1681年。土楼文化源远流长,发生在土楼里的故事,是曾经在那儿生活、奋斗的人们最宝贵的记忆。门牌的迁徙,反映出人们对故居的愁思与不舍。 一个门牌代表着一段故事,有一户门上却安了两块门牌,这是为什么呢?曾凤荣说,龙见楼属圆形生土楼,楼内分为52个单元,3层。各单元有独立的小门楼、天井、楼梯、厅堂和房间,在各单元二、三层朝向内院的窗外,有一道窄窄的走廊,户户相连。有些单元内住着两户人家,所以有两个门牌。 据了解,龙见楼是一座没有蚊子的天然蝙蝠地理格局“回声定响”的神奇土楼。龙见楼直径有八十多米,土楼内部是宽阔的晒谷场,站在中心位置喊话能听到明显的回声,土楼内的任意地方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是一座难得的“回声楼”。 古时候,土楼里的族长就是利用这种特殊音响召开全家族的重要会议,现在人们根据蝙蝠的超声导航启示,制造了声呐,又称雷达,被国家各领域广泛运用。 记者看到,在龙见楼的一户单元里,两位老人正在看电视。69岁的曾建良表示,那位在看电视的是他的母亲,已经99高龄,现在身体很硬朗。他说,楼里很多孩子都带着父母搬出去了。这里冬暖夏凉,环境幽静,陪着母亲在这里生活在合适不过了。舍不得走,也放不下老母亲,孩子们在外赚钱,打点生活费过来就可以。 另一户居民曾宝成也表示,他已在漳州市区买房,等到住在这里的人都搬走的时候,他也考虑离开。54岁的曾宝成从小在土楼长大,看着身边的邻居一户一户搬走,从五百多人,到只剩下十几户,十分不舍。 曾宝成的住宅已经修缮过。客厅悬挂着画卷和对联,与古香古色的家具相映成趣;新式厨房设有古意装饰,与古朴的楼梯相得益彰。二楼的卧房、三楼的客房依旧保留旧时模样,狭窄的楼梯,楼梯口的小窗,凉爽的微风吹拂床帘,古色古香。曾宝成说,居住在土楼里,冬暖夏凉,十分舒适。 当天,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与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联合拍摄的大型丛书《摄影家眼中的方志》拍摄小分队探访闽南800多年历史古村落——平和黄田村。 平和县方志委主任林丽红表示,福建省方志委与中新社福建分社合作开展的“摄影家眼中的方志”拍摄活动,不仅让地方志“活”起来“立”起来了,而且也让方志人“活”起来,“行动”起来,方志人可以不只是埋头记录历史,也应该行走起来,用一种新的形式,从历史的视角讲好乡村故事,让乡村故事更好地丰富中国故事。 林丽红认为,福建省方志委这种“开门修志”的创新形式,让基层方志人找到了一种新的作为空间,也带来了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思考。(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