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金康赛力斯重庆两江工厂内,机器正开足马力不间断生产。值得注意的是,这座工厂生产新能源汽车即将使用的动力电池,将大多是来自宁德时代位于四川宜宾的工厂;此外,小康股份旗下多款车型的雨刮系统、后桥总成及后车架、全车线束等配件也均来自四川企业。
“加快汽车产业链区域化、缩短配套半径是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在电池材料、电池包等新兴领域,重庆本土企业体量较小;四川在新材料、动力电池、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领域优势突出,这表明,川渝两地汽车产业链具有很强互补性。”小康股份总裁马剑昌接受中新社重庆分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吹风会上,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0个西部省份分别向境内外投资者介绍了投资环境。
川渝两地在汽车产业协同发展,正是双方彼此张开怀抱,打造中国西部增长极的缩影。如今,越来越多的“重庆造”汽车使用起“成都造”汽车零部件。重庆另一家龙头汽车制造企业长安汽车已在川渝两地完成车身件、保险杠、仪表板、内饰板、座椅、灯具等品类本地化布局,目前在川渝地区有260余家供应商,在生产性供应商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重庆市经信委统计的数据显示,川渝两地现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1600家,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汽车年产量近300万辆。为促进两地汽车产业协同发展,2020年川渝两地签署了多个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协议,最新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两地通过联合开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攻关,联手打造车联网和高速公路车路协同等应用场景,联手推进氢燃料应用示范,联手推动两地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互配互供等举措,到2025年力争两地汽车产量、行业产值分别突破300万辆和6000亿元,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全球重要的汽车研发、制造、应用基地。
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敬表示,汽车产业规模大、带动作用强,成渝两地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可快速壮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体量,在中国西部地区形成强大汽车产业集群,还有利于扩大两地汽车产业市场空间、整合两地汽车产业链、扩大产业链分工范围、促进产业分工深化,共同开拓国外大市场。。
除了汽车产业,川渝两地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电子信息产业是一块规模更大的“蛋糕”:今年1月至6月,川渝两地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1071.9亿元,其中重庆4590.4亿元、四川6481.5亿元,同比增长26.3%。
近年来,不少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赴川渝地区布局建厂,其中不乏台湾晶技、泰晶科技、惠伦晶体等龙头企业,使该区域逐渐成为产业高地。2017年,四川明德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四川泸州,主要生产拥有“电子之盐”之称的石英晶体谐振器。该公司总经理李强告诉中新社四川分社记者,双城协同有利于打造上下游链条式合作区域,促进企业技术交流,还能增加泸州等周边城市对于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电子信息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川渝两地将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搭建川渝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产品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加强开放合作,提升产业能级,“例如,眉山市重点围绕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与重庆渝北区、垫江县等开展合作;广安市加强与重庆两江新区、渝北等电子信息重点区域的产业协作,打造川渝地区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消费电子产业重要生产配套基地。”
谈及川渝两地率先在汽车和电子信息两个产业协同发展,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工业组副组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盛毅指出,要为汽车、电子信息两个产业“延链”,并以此为样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产业链协同,“我认为双方在重型装备制造、旅游、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领域都有广阔合作空间。”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宏观经济组副组长、西南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丁任重表示,川渝两地产业内部存在差异,并非“同质竞争”关系;要整合力量,在中国西部打造经济增长极,从2020年经济数据看,川渝两地GDP总量约占全国7.3%,较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京津冀地区还有不小差距,两地要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点发力,不断扩大经济规模。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