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批复称,立足东莞对台交流合作基础和粤港澳大湾区资源禀赋,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深入推进要素开放和制度开放,充分发挥台胞台企的积极作用,不断探索新模式、优化台胞台企发展环境,努力将东莞打造成两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科技创新合作的新高地、社会人文交流的新枢纽、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方案》聚焦产业、市场、民生三大关键领域,研究部署了12项重点任务,引导台胞台企携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共建两岸交流合作美好家园。
东莞是台商进入大陆时间最早、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目前东莞在营台资企业超3800家,占外资比重近三成。累计实际利用台资205.9亿美元,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素有“台商大本营”的美誉。
作为国内极具代表性的外向型城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东莞而言至关重要。这其中,如何利用自身与港台的交流合作基础,推动开放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是东莞急需回答的命题。《方案》的批复,无疑为这一命题带来了新解法。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方案》的顺利通过,与此前东莞积累的深厚历史底蕴和产业基础密切相关,东莞台资企业的数量、投资额均居全国前列。对于当前经济处于爬坡过坎阶段的东莞而言,通过深化对台创新发展合作,东莞携手台资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向深向实,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携手扩大对外开放,将探索出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为何是东莞?
东莞是大陆台商投资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目前有5万多名台胞在东莞生活、工作。同时,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拥有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与台湾地区高端制造产业契合度高。
自1988年首家台资企业进入东莞以来,凭借全国首创的“三来一补”模式、“办事一条龙”的高效政务,东莞迎来了台商投资办厂的热潮,电子、制鞋、塑胶、家具等行业的台企生产基地纷纷涌现,逐步形成全球规模的经贸网络。
东莞台资企业的数量、投资额均居全国前列。数据显示,东莞全市累计批准的台资企业超1万家,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其中东莞在营台资企业3873家,约30%为规上企业,累计实际利用台资205.9亿美元,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2022年莞台贸易总额超人民币1419.3亿元;台资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超过10%。
如2015年11月成立的松山湖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一直是东莞欢迎台青前来创业的重要载体,是国台办授牌的首批十三个“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之一。
截至2023年6月,青创基地已帮助212个台湾项目落户,引进58名“港澳台人才培优计划”认定的台湾人才,成功举办超过330场两岸青年交流活动。同时,基地已帮助进驻企业获得创业启动金累计3030万元,成功孵化了侑宸光电、芯诺电子、速测检测等优质项目,累计营收20778.7万元。
进入新发展阶段,东莞积极携手台胞台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制造强市,率先探索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新路径。
2023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台港澳企等外资经济加快转型升级,争取国家同意设立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区,建立部省联席会议机制,支持台资企业高质量发展。
如在青年创新创业方面,今年6月,《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支持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印发,从支持台湾青年创新创业,鼓励台湾人才实习就业等方面,持续推进松山湖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拓展台湾青年来莞创业就业空间,优化台湾青年创新创业环境。其中,单项措施奖励或补贴最高可达100万元。
东莞市台协会长、骅国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宏钦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东莞台资企业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正积极探寻技术革新、拓展产业空间、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区带来的惠台政策的加持下,有望推动台资企业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莞台经贸文化科技人才交流也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彭澎建议,东莞在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上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立足大湾区,发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作用,深化两岸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瞄准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短板和弱项,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提升发展能级,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通过加强企业间交流合作,全面推动两岸在青年创业、农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地在创新发展中取得更大成效。
产业合作将是两岸融合发展核心引擎
改革开放至今,东莞与台湾的交流合作基础深厚,这其中尤以经贸合作最为密切,台湾一直是东莞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另一方面,3800多家的台资台企,也为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可以说,没有台资台企带来的资本、技术,东莞的现代化道路无法如此迅速。另一方面,没有大陆巨大市场和东莞大力支持,台资台商在东莞也难以持续发展壮大。
来到高质量发展的2023年,在东莞坚持以实体经济为主体,推进制造业当家的进程中,产业合作依然是莞台实现两岸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
此前,东莞台资台企遍布这座全球制造业重镇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中,台资进出口总额占东莞全市比重超过10%。而今,在东莞全力打造大湾区科创制造强市背景下,东莞急需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而另一方面,广大在莞台企也急需加紧推动自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积极抢抓国内新一轮发展机遇,拓展大陆内销市场,两地产业合作开始进入新一轮“双向奔赴”时期。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实际上早在2019年,东莞便发布了“惠台77条”,明确推动台资传统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升级,促进台资参与智能制造产业链升级,鼓励台资企业重点投资东莞智能制造产业,支持台商投资东莞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鼓励台资企业在东莞市设立研发集团总部等。
发展至今,包括台达电子、骅国电子在内的一大批传统台企,已经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行稳致远。目前,台达已成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方案提供商。
与此同时,台达电子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汽车产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大显身手,深化两岸产业链合作。“我们会全力配合支持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重点发展在地化,让企业紧紧扎根国内大市场,为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合作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台达电子华南区总经理周清晖表示。
此次批复的《方案》也提出,要将东莞打造成为两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两岸科技创新合作的新高地、两岸社会人文交流的新枢纽、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等。其中在携手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具体包括推进台资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两岸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增强台资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等。
受访专家表示,努力打造两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科技创新合作的新高地,是《方案》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未来莞台两地深化创新发展合作的主要方向。
在这方面,东莞“莞榕计划”是一大典范项目。这一计划共引进2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落户东莞松山湖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它成功实施和良好效应,使东莞迅速成为国内最为知名的两岸生技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并将带动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的快速推进,从而形成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的两岸合作模式。
目前,在东莞的台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6家,近三年增长38%,从事半导体、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台企超80家。一大批创新型台企正在东莞落地生根,成为东莞打造两岸产业创新发展新引擎、科技创新合作新高地的重要后备力量。
本次批复的《方案》聚焦产业、市场、民生三大关键领域,研究部署了12项重点任务。除产业外,在携手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方面,具体还包括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支持拓展国内大市场、携手扩大对外开放等内容。
观察人士指出,在当前东莞紧密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行动窗口期,《方案》的批复,势必为东莞推动开放型经济向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迈进带来重要影响。
在陈宏钦看来,人才与技术的交流,是东莞未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他认为,两岸应继续携手共建交流合作美好家园,加快建设两岸交流合作平台、畅通人才就业创业渠道、营造安居乐业优良环境。
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表示,莞台两地产业结构相近,产业、经贸合作潜力巨大,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期。东莞将全力提升城市综合环境,大力引进各类人才,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用心用情做好对企服务保障,分门别类解决好企业发展诉求,全力支持台企在莞增资扩产、发展壮大。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