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总责护士、主管护师冯升,日前荣获第四届“左英护理奖”,他也成为了这项上海卫生系统护理工作者最高荣誉奖设立以来第一位获奖的男护士。 昨天恰逢“5·12”国际护士节,来自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市注册护士总数为8.4万,其中男护士仅1416人,占比1.69%。“男护士数量虽然微弱,但在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急诊室都特别需要身强力壮的我们。”80后“奶爸”冯升坚守护理岗位已经11年,呵护过6000余名危重症患儿。 因为SARS选择从事护理工作 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800多名护士中仅有20余名男护士,“这在各医院中人数算多的了。”冯升笑得腼腆,他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投身医学源于2003年发生的那场“非典”(SARS)。“医务人员的奉献和忘我,感动了无数人。”立志从医的冯升阴差阳错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护理专业。“这一届也很特殊,一共90个护理专业学生,有30个男生;而上一届男生只有4个。” 2007年毕业后,冯升选择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工作,“我特别喜欢这里的氛围,孩子们也特别可爱。”与他相同,当时班上有20多名男生也坚持从事护理工作,然而不高的社会认同感,让男护士在现实生活中再次分流。 当年与冯升同批进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一名男护士早已转行,而他却坚持了下来,整整11年。他至今仍记得大学老师的谆谆教诲:男护士从业人员少、社会显示度低,想要长期从事这一行就要克服物欲和浮躁心态。 “在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急诊室都特别需要男护士,身体强壮、精力充沛、耐力好,再加上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和执着,这些优势会让你有机会脱颖而出。”冯升说。 孩子眼中的温柔“奶爸” 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二楼,一扇厚重的隔离门将其与外界完全隔开,门内是危重患儿和紧张工作的医务人员,门外是焦急等待的家属。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这是一个与死神争夺生命、没有硝烟的战场。 从轮岗到定岗,冯升最终选择了这里。过来人告诉他,一旦当了PICU的医护人员,就意味着不可能准时下班。与普通病房不同,重症监护病房内洁净程度非常高,里面患病的孩子年龄小、免疫力低,一旦家属携带细菌病毒入内,后果不堪设想。照顾孩子的责任,也就全部落在了护士们的身上。 刚进入医院工作时的冯升,尽管还是个刚毕业的年轻护士,但他却早早客串起了“奶爸”的角色。沐浴、吸痰、换尿布……每一样都做得得心应手,“多做几次就会了。”冯升告诉记者,其实最难的是观察婴幼儿的病情变化,这考验着护士的耐心与细致。 为了缓解患儿病情,冯升在护理岗位上不断探索,他着手改善经口气管插管患儿口腔护理流程,从原来的棉球与镊子的组合到他自主设计的棉棒,通过制定综合护理方案并进行临床转化,显著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减少了患儿的死亡风险,很多被冯升从死亡线拉回的孩子睁眼就会用目光寻找“冯爸爸”。 “日夜兼程”守护6000余名危重症患儿 尽管没有“淡季”,但节假日的来临往往会将PICU的患者人数再推上一个高峰,“很多孩子不注意,意外伤很多。”冯升心痛不已,如今他已连续七年负责儿童意外伤害预防板块。幼儿园、地铁站、民工子弟学校……在这些地方,他为老师、家长、地铁工作人员等近千人次讲授儿童意外伤害预防和急救、心肺复苏等知识,使得儿童主要照顾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自救互救。 去年起,儿童医学中心开始承担患儿转运工作。让冯升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前往福建泉州承担转运任务。单程近1000公里,跨越三个省(市),120急救车开了整整12小时。当冯升将这个仅三个月大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伴随肺部感染的婴儿交到上海医生手中时,他忘了旅途的疲惫、晕车的难受,只有满满的成就感。 从事护理工作11年,在PICU日夜兼程守护了6000余名危重症患儿。从最初跨进这里仅有他一个男护士,到如今已有四名男护士,冯升说,“越来越多男性选择加入到我们这一行,体力大、操控医疗器械的能力强、动手能力强,这些优势都将使得我们男护士在医疗救治中发挥更大作用。”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